个人荣誉:
曾 鸣(微信同号)136 6628 3811 |
|
裴忠富(微信同号)139 0823 1509 |
|
购苗种植两千亩以上专线电话138 8030 7263
裴忠富--全国劳动模范、优秀共产党员 |
五颜六色的盆栽花卉,立体无土栽培的草莓,各种家常瓜果蔬菜……走进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,一座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内,工人们正忙着布展。5月1日,首届和县春季农业嘉年华活动将开幕。
如今,这个长三角的“大菜篮子”,正有意依托蔬菜资源发展休闲农业。去年,举办多年的蔬菜节更名为蔬菜嘉年华活动。“过去以销售为主,现在要打造一个休闲、娱乐、采摘、购物等为一体的好去处。”和县蔬菜局负责人介绍。
休闲农业正迅速升温。在省城合肥,环湖大道两侧的农家小院里,周末挤满熙熙攘攘的游客;在梨都砀山,梨花节的收入正快速追赶梨子的销售收入;在岳西,一批批游客去吃土菜,呼吸新鲜空气……
省农委特产处处长赵熙玲介绍,我省已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7个,示范点15个,全国十佳休闲农庄2个,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5个,打造了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。
“发展休闲农业,将美好乡村与产业布局相融合,既提高农民收入,又满足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、农事体验的消费需求,形成新村带产业、产业促新村的格局。”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谢培秀告诉记者。
“合肥越来越好玩了,四面八方都是农家乐!”在采访中,不少省城市民感慨。在合肥市大圩乡经营农家乐的赵老板喜滋滋地说:“每个周末接待上百游客,收入好几千元。”
如今,合肥各类休闲农业园区达384个,去年乡村旅游接待1768万人次,总收入14.93亿元。
“休闲农业提档升级,实现了由农家乐餐饮、露天采摘等初级阶段向现代农业园区、休闲养生等领域拓展。”赵熙玲介绍。休闲农业丰富一产内涵,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,产生“第六产业”的叠加效应。“去年,全省休闲农业接待人数1.1亿人次,收入602亿元,带动46万户农民受益。”
“开车大老远跑到农村,只是吃一顿平常无奇的饭,吸引力肯定不大。”在合肥市三国遗址公园游览的一位市民说。
不少乡村景色秀美,历史文化资源丰富,但基础设施较差,休闲项目单一,让游客产生“可惜了好的资源”的感慨。“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与我省休闲旅游资源禀赋不适应,这与规划滞后有关,尤其是皖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还没有充分利用。”赵熙玲说。
谢培秀认为,“农家厨房”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“农家乐”,停留在“吃”只是初级阶段,还需要结合相关农事活动,譬如垂钓、采摘等,做好服务、做出特色才能吸引消费者。
来到巢湖市土鲫园特色渔庄。这个以自然水面为基础的休闲垂钓中心,特意保留了一大片“野塘”,不撒鱼食,只为让游客享受野外垂钓的乐趣。“游客喜欢什么,我们就提供什么。”土鲫园负责人魏军说,渔庄引进10来个本地稀缺品种的鱼,供游客垂钓,打造特色。
目前全省已有星级农家乐1024家,其中五星级180多家。但即使是星级农家乐,服务内容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,基本上就是钓鱼、住宿、打牌,感觉仅仅是把城市休闲活动搬到了农村,缺少特色和吸引力。“没有特色就赢不来回头客,客源不稳,经营就困难。”魏军表示,休闲农业是精致农业、创意农业,强化产品创新,打好“特色牌”,适应人们多样化需求,才能大发展。
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,挖掘乡村生态休闲、旅游观光、文化教育价值。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。这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。
“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,造就了许多具有安徽地方特色、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,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基础条件。”赵熙玲说,“从区位看,我省紧邻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,发展休闲农业可满足省内外,尤其是长三角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需求,市场潜力巨大。”
本文来自:四川果苗网,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四川果苗网!谢谢关注!网址:http://www.sichuanguomiao.com
欢迎您点击观看
宗富果业——榜样的力量